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李斯特发现: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大多走向死亡;非开放性创伤的患者,大多数都能康复出院。
受生物学家路易斯 · 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细菌致病学说影响,他认为大部分病人感染是由于不洁的医院环境,
不当的医疗操作和未加清洁的医生服装造成的,这些因素加大了病人细菌感染的风险,多数病人因感染而不治身亡。
因此,李斯特进行了消毒制度的改革,并以干净洁白的衣服作为手术服——这就是如今每个医生都穿的白大褂的雏形。
通过这些措施,李斯特使得病房中的术后死亡率从 50 % 下降至 15 %。
看来,白大褂的作用是为了降低医源性感染。那么布料越多的长袖白大褂应该比短袖白大褂更有效地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吧?
并不是!
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医院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医生穿短袖还是长袖,小臂沾染的细菌数量相当。
事件的起因是由于 2008 年 1 月,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开始在全国范围内
推行「bare below the elbows」(BBE)运动,要求医生穿短袖白大褂,不能佩戴手表、首饰和领带,
以期减少细菌的沾染与传播,尤其是减少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于是科罗拉大学的研究小组不服气了,凭啥不让我穿长袖呢?他们找来 100 名医生中进行了试验:
其中 50 名医生身着刚洗过的短袖,另外 50 名身着自己的长袖。
研究人员从这 100 名医生的手腕、口袋、袖口上提取了细菌样本。
结果,在工作 8 小时之后,两组医生身上携带的细菌数量相当。
尽管这个研究结果是为了怼一怼 BBE 运动,但也说明了长袖白大褂并没有比短袖白大褂更安全这一事实。
比起长袖白大褂和短袖白大褂谁更安全的问题,国际上似乎对白大褂安全与否更有兴趣。
2008 年 9 月至 2009 年 2 月,尼日利亚东南部的乌木伊州立大学教学医院(EBSUTH)的医生进行了一项研究,
目的是评估白大褂对非洲医疗机构中医源性感染的影响。
研究结果狠狠打脸李斯特,医生使用过的白大褂上逗留的细菌非常多,可能在医源性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并且白大褂上的细菌分离株都是菌中王者,对几乎所有参与评估的抗生素均具有抗性。
佛吉尼亚联合大学医学院教授 MichaelB · Edmond 也做了一项关于医生换洗白大褂频率的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仅 1% 的医生每天换洗所穿的白大衣;2% 的医生每隔一天换洗一次;39% 每周换洗一次;40% 每月换洗一次。
如果李斯特在世一定哭死,毕竟发明白大褂的目的不是为了勤俭节约啊!
勤换洗:
在清洗的过程中进行消毒处理,尽量做专业的洗涤处理,医护人员的服装对医院环境有极大的影响。
它的洁净程度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健康,所以在这方面要引起重视。
采用优质的医护服装:
优质面料在各个性能方面比普通面料好,耐洗耐用程度高,可氯漂消毒,挺括、不易皱、防静电、透气。
如果不能勤换洗白大褂,长袖短袖都能成为细菌的乐园。
其实,减少医院接触性感染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勤洗手、勤消毒。做好这些措施以后,医院还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每天换洗白大褂
查看下一个患者前要对听诊器等其他物品消毒
穿不露脚趾的防滑鞋
每日按标准灭菌操作流程对接触过患者的所有衣物进行消毒
乐倍康温馨提示:
医护人员的工作服要勤换洗,以减少病菌携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